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广博吧 人气:2.44W
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摘  要: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采用SCL-90对燕山大学2006-2008级三届新生共11111名进行心理普查。结果显示,SCL-90的总分和九个因子分在三届新生之间差异显著,并逐年降低;三届新生及其总体的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24%,7.86%,4.83%和7.89%,属正常范围;与全国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躯体化、抑郁和敌对三个因子分较低,其余六个因子分较高;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九个因子分均较低。结果提示,样本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在大学生群体中处于较高水平。以上结果与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施教者主体的扩大有着紧密联系。文章以该校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引申出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趋势;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论是校园环境、人际氛围,还是学习方法;也不论是个人目标、家庭期望,还是自我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大一新生基本上都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近年来,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多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精神卫生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教育学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专业化心理健康机构的建立、机制的完善和队伍的优化,共同引导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就是发展模式下的重要工作之一。位于滨海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是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自2002年起,该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先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房树人投射测验等在每一届本科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和筛查。根据测验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针对筛查出来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了如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干预和辅导工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笔者从近三年燕山大学的新生心理普测结果和后期干预的有效经验出发,谈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燕山大学近三年(2006-2008级)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中的SCL-90的结果作以比较、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四方面的结果和启示。
 1、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以因子分≥3作为检出标准,2006、2007和2008级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24%,7.86%和4.83%,三届新生总体的检出率为7.89%。国内其他采用SCL-90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一般为2.3%-26.1%[1-3]。燕山大学的研究结果与其他高校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说明国内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其心理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研究中三届新生总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9%,没有超出上述同类研究结果的范围,基本处于同类研究的中下游水平,提示该校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率正常。
 2、三届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总分和9个因子分在三届新生之间无一例外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并且有明显的逐年降低的趋势(p<0.01)。提示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
 3、三届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的比较:三届新生总体的SCL-90的所有因子分与大学生常模和全国常模相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9个因子分均较低,提示该校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乐观,同时也表明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自己的群体特征,与大学生常模存在明显差异。与全国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躯体化、抑郁和敌对3个因子分较低,其余6个因子分较高,提示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的薄弱是三届新生的共性,应引起该校相关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的因子分布:结果显示,三届新生中重度症状比例最高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偏执,2007级为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抑郁,2008级为人际敏感和强迫症状,三届新生总体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接近或大于2%;重度症状比例最低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2007级和总体均为躯体化,2008级为躯体化、恐怖、焦虑和精神病性,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小于0.5%。不难看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两项的异常,是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通病,这无疑给该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开展工作的方向和侧重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众多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论述均指出: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表现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自我认识与定位问题等方面[4]。燕山大学心理中心针对大学新生的上述常见心理适应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性和服务性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借鉴国内众多兄弟院校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总结提升出来的,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行之有效的体系[5]。燕山大学以国内外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和涵盖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从燕山大学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出发,引申和扩展到我国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着重从观念的转变和措施的开展两大方面入手。
 (一)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
 1、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目标定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的典型方式。从服务对象和目标的角度来分类,有矫治模式和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矫治模式以有心理障碍学生为对象,以消除症状为首要目标。此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其特点是注重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通过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使双方能在共情的基础上平等、真诚地对话,有针对性地消除心理问题。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矫治模式是一种被动的教育策略,即当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性的措施;而且,矫治模式对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甚至带来负面效应。2、施教者主体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