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审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广博吧 人气:1.78W
探析审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摘 要: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已在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但公允价值的运用颇具争议。本文从公允价值产生的国际背景分析其在我国应用的必然,并针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特征对其运用前景进行展望,力图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进行再次审视,以期对更好地执行新准则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允价值; 运用; 背景; 必然; 展望
  
  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逐渐深入人心,公允价值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对公允价值的看法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引入公允价值,使财务报表更加逼近经济现实,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相关性。反对者则认为在会计计量中大量运用公允价值,不仅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而且为盈余操纵提供了巨大空间,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公允价值会计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大辩论,既在预料之中,也合乎情理。真理越辩越明,但在辩论过程中,认识偏差也随之涌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进行重新审视。
  
  一、公允价值产生的国际背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两个会计目标流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应以提供历史的、客观的会计信息为主,侧重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因此历史成本便成为会计计量的主导模式。“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对企业以外的各利益主体的重要性,即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产生的重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美国有2000多家银行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巨大损失而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而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因此,很多投资者认为,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财务报告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在此背景下,1990年9月,美国证监会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提出对衍生金融工具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公允价值就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个倡议仿佛一个动员令,从此后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纷纷行动起来,努力扩展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报告中的运用。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必然
  
  我国进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强烈。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会计国际趋同的必然要求
  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组织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这充分显示了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实质性进步。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建立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必要条件
  2004年6月,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了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初步评估报告的结论,认为:中国在欧盟制定的五个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中只有一个达标,其他四个仍未达标,现阶段欧盟仍无法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据悉,在四个未达标的标准中,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体系名列其中。2005年欧盟上市公司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许多国家已经认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国际反倾销法中,许多判断标准都涉及到了公允价值概念。因此将公允价值纳入我国会计计量体系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同时,建立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会计准则体系,也就具备了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要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