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比较研究

广博吧 人气:2.75W

[摘要]英雄主义代表着特定文化中特殊的社会文化需求,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但是不同国家对于英雄主义社会价值的定义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国家都会通过电影表达对英雄的不同理解。电影是文化的产物,这决定了电影在主题和内容上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点,不同的文化土壤必定孕育出不同的英雄形象。笔者具体分析两国电影中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反思不同文化应当如何交流融合的问题。

中美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美电影;英雄主义;文化交融;英雄情结

一、引言

英雄崇拜的表达是一种常见、广泛的文化心理诉求,创造自己的英雄,如同是对自己文化责任和目标的一种承担。各国不同文化的分歧就在于其不同的价值认同,中美两国在电影中表现的英雄主义最能体现出两国文化的差异性,接下来就结合英雄主义在双方影片中的表现,具体探讨两国文化的差异根源。

二、英雄情结――中美电影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引言中已经指出塑造英雄是每一个国家传达和保留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这就决定了中美电影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很多英雄题材,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英雄主义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尽管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英雄形象各不相同,但我们都必须肯定英雄已经被看作一个民族的支柱,对于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的对比,笔者首先将分别分析中美英雄的起源问题。

(1)中国英雄主义的起源

中国英雄主义的起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5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靠着这两条河流的养育生生不息,然而水患却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时常发生的灾难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时间久了,与水患做斗争成了我们对抗自然灾害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对抗自然灾害过程中涌现的尧、舜、禹成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受到儒、道文化的影响,他们宣扬、提倡的“仁爱、宽仁”,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国产经典名著《西游记》及由其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中的唐僧就是典型儒、道的思想集中体,但是说到英雄,或许也只有孙悟空才能称得上,它曾被鲁迅评价为“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英雄”。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六小龄童塑造成为一个浪漫的、叛逆的、传奇的英雄角色,这一角色身上也是暗含着佛、道两家精神。除此之外,中国的儒家思想也体现为以他人利益或者集体利益为先,为了帮助他人实现理想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假如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更是要竭尽全力地用生命捍卫。

最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整个民族几乎是伴随着外敌入侵和民族战争而逐渐崛起的,其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就表现为保卫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国内的许多抗日大片中的英雄塑造得十分典型,如《南京!南京!》《一九四二》《集结号》等作品就塑造了一系列的伟大抗敌英雄。

(2)美国英雄主义的起源

同样,美国英雄主义文化也是起源于自身丰富的历史传统。

首先,美国是个全新的移民国家,很多美国人都是移民者的后代,并且还有新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他们成为美国居民之后,肤色、信仰、原籍都成为其真正融入美国社会的阻拦,内心也肯定是存在挣扎和认同危机的'。影片《超人》告诉大家,外星人都可以融入美国,移民者还害怕什么呢?鼓励人们不要害怕,只要信仰自由、平等的进取精神,社会就是美好幸福的。

其次,美国人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美国建立一个世纪以后,人们还生活在所谓的“黑暗时代”,西部边疆对美国人来说是神秘的,所以他们更乐意把探索西部世界的人崇拜为英雄。早期的西部影片中,牛仔成了美国人心中英雄的代言人,他们表现出不屈不挠、勇敢坚定的求索之心,这体现了美国大众认可的高贵品质。

最后,美国没有佛教文化,但是他们虔诚地信仰基督,美国人民始终坚持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大多是以实现人类解放、追求普世幸福为目标,所以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英雄在美国影片中很少出现。除此以外,美国重视人权,主张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利,并且应该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作为首要的目标来实现。这其实容易造成美国部分科幻片中的角色走向极端个人主义。

三、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点

根据之前讨论的两国英雄起源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最明显的差异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1)成就英雄的逆境差异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塑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为英雄之前必然经历挫折,或许是因为美国人认为一帆风顺的生活无法成就英雄,只有能在挫折和逆境中培养坚韧性格的人才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如电影《蜘蛛侠》中皮特开始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也是在经历了被毒蜘蛛咬、叔叔被谋杀等挫折之后才具有超能力。假如把这样的挫折更加具体化,则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虚构的绑架人质、夸张的全球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都成了美国影片中制造的逆境舞台。

在中国电影中,造就英雄的时代背景却相对单一了许多,例如《赵氏孤儿》中,故事年代就设定在春秋战国时期;《霍元甲》《黄飞鸿》则是发生在清末民初;《满江红》中的大英雄岳飞就成名于抗金的战场。可见中国电影喜欢在战争中塑造英雄,英雄们都是身处战乱的年代,面临国家受辱的危险困境,正应验了“时势造英雄”这一警句。

(2)英雄对待命运的态度差异

两国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对待命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特洛伊》中,母亲对即将出征的阿喀琉斯说道:“如果不去攻打特洛伊,将平安度过一辈子;如果去,将会战死沙场。”面对这样的艰难抉择,阿喀琉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死,最终成为英雄;电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他与凶恶的鲨鱼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斗争,从来不屈服,这样不计后果的勇敢精神常常出现在美国英雄电影中。相比之下,中国的英雄普遍缺少义无反顾抗争的精神,更多的是理智变通。如《西游记》中孙悟空能力广大、无所不能,他的英雄形象被塑造得接近完美,孙悟空不同于美国的超人,他走的道路开始是逆天而行,后来经历了磨炼,被锻炼出了佛性,乖乖地做了唐僧的大徒弟并护送他去西天取经;《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关羽被曹操包围以后,却投降了曹操,并没有和他决一死战,这样的智取也可以说成是中国英雄的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东西方英雄态度的差异取决于文化的差异: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自我拥有选择、决策的权利,在这样个人本位思想的指引下,美国英雄无所畏惧地向坎坷的命运挑战;而东方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人要顺应自然,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追求高于个人追求。所以悟空最后顺应了天庭,完成了社会定义下的英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