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文化导入

广博吧 人气:7.94K
浅析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文化导入
摘要:本文根据交际语言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交际语言能力;文化;文化导人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需要。简而言之,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交际语言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最早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概念。在这之前乔姆斯基(Chomskv)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把语言能力定义为“说话人一听话人对自己语言的知识”,也就是人们赖以生成句子的语音、词汇,尤其是语法知识。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排除了交际这一语言的根本社会属性,针对这一概念的不足。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强调语言的社会化特征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海姆斯的交际能力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形式上的可能性(formally possible),指的是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或可接受性;第二,心理上的可行性(psychologicauy feasible),即生成的语言是否能在心理上为听者或读者所接受或理解,不会给他们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第三,语境上的得体性(contextually appropriate),即指在交际使用中的语言要符合语境的要求,一个人说话或写作的风格应与谈论的话题一致,符合听者或读者的特点,适合交际的场合;第四,交际中的实现性(actually performed),指的是遣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有些生成的句子语法正确,也能被他人理解,但不一定地道。不符合语言习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对后来的语言教学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际能力也逐渐成为当代外语教学的目标。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被卡内尔和斯维恩(Canale and Swain)进一部充实和发展,他们提出了一个影响更大的交际能力模式,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遣词造句的能力,即语音、词汇、造句等语言知识,社会语言能力(soeiolinguistic competence)一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确定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能力,语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一组句成篇。把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和策略能力(slrategic competence)一交际时如何开始、继续、调整和切换话题,利用各种策略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这一模式在外语教学界影响更大。
  但至今为止对交际能力做出最全面阐述的是语言测试学家巴奇曼(Bachmanl于1990年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概念。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一生理机制(psyehophysical mechanisms)。语言能力包含语言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语言组织能力指的是前面提到的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则包括施为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其中施为能力主要与语言的四大功能有关:概念功能(表述经验),操纵功能(操纵周围世界),探究功能(扩展知识)和想象功能(以幽默与审美为目标)。社会语言能力又包括三个部分:方言和语域,文化参照和修辞格,语言的自然性。方言又分为地理方言和社会方言,语域关系到人们使用语言时讨论的话题,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际的媒介(书面语或口语)。文化参照指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的人物、事件、地点等。策略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知识、说话规则、交际策略传递和理解交际信息的能力。巴奇曼认为策略能力是影响一切交际语言运用的重要因素。心理一生理机制则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心理、神经、生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