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形制与中式家具文化观照文化论文

广博吧 人气:2.99W

摘要:从文化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关系,通过造型、结构、传统元素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建筑形制与家具形制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以期引起当代人们弘扬与开发民族艺术、文化的新思考。

传统建筑形制与中式家具文化观照文化论文

关键词:中式家具,文化,建筑,形制

1 概述

“建筑形制”通常指建筑物的形状、构造与款式。建筑是人的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1]。建筑与家具以其特有的功能形式和艺术形象长期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艺术形式同时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隐喻或文脉思想,反映当时的社会与宗教意识,实现象征功能与对话功能。

乔治·奈尔森曾说:“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

2 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与中式家具的影响经天纬地之道曰文,万事万物演绎变化之道曰化。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已经被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所涵盖,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成为文化的载体,成为“木头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综合。

2.1 古代宗法礼制、哲学思想的影响汉代以后,宗教和学术思想流派形成了以儒、佛、道三家并举的文化格局。讲究礼制文化,糅合“天人合一”“道器结合”“中庸”等哲学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具体反映在:聚落中建筑的等级;建筑空间等级及秩序化;建筑营造与家具制造中用材的等级和规模的等级制度

建筑与家具中装饰标准的等级;建筑与家具中陈设标准。如:方位朝向、组合数量、靠背高低、形状功能、材质等级、纹样色彩等方面[2]。可见,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建筑形制与家具形制是相互制约的。

2.2 古代审美观念的影响

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构件上施以不同艺术造型,或以各种手法对构件表面装饰各类纹饰,使其既具功能实用性,又具观赏性。传统建筑形制与家具形制上常体现出:中轴对称之美、崇尚自然,追求意境之美、含蓄内敛之美、趋吉避凶等审美思想。

3 传统建筑与中式家具的文化联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形式,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已经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木建筑结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对相应历史时期的家具形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家具的发展主要是根据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而向前发展[3]。家具的式样是由建筑形式演变而来,在造型、风格、结构、雕刻、纹样上也与建筑紧密结合。

3.1 建筑造型与家具造型的异曲同工

3.1.1 纯仿建筑式家具家具最彻底的建筑化表现为建筑式家具。从汉代建筑遗迹和家具遗迹中,可以看出其造型的相似。纯仿建筑木构架的做法在桌、椅等家具中表现得最明显。明代以后,出现的架子床,架身带门围子,有廊庑,以柱承托床顶,床顶四周挂檐。架子床内部空间有:桌、椅、箱和柜等家具,完全仿照建筑而设。从结构到造型,几乎就是一个紧凑、微缩的建筑空间。

3.1.2 家具的腿与建筑的'柱

1)柱础。

柱础是承托建筑物梁柱的基础。柱础根据建筑类型产生的不同,庙宇与道观的柱础常采用:莲花柱础、覆盆柱础、莲花卷草柱础等样式。建筑中柱础的式样也直接应用了家具的形制。民居建筑中的柱础,更多反映了家具的造型,如:鼓凳式柱础,瓜墩式柱础,三弯腿炕桌式柱础,多边形杌凳式柱础,方桌式柱础。

2)收分与侧脚。

我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结构,凡是立柱都有侧脚与收分的特点。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中对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施工,甚至是柱子形体的径围和斜长的比例、数字等细节,都予以规范。“侧脚”是让建筑最外围一圈柱子按一定程度向内倾斜,四角的柱子则倾斜45°。“收分”是让柱子的上端比下端略细些。传统家具的结构也如建筑一样采用侧脚与收分的原则和做法。从出土的唐代壁画中的家具形象可以发现,侧脚与收分非常明显。侧脚与收分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同时也符合人体的视觉透视,给人一种稳定舒展的美感。

3.1.3 建筑的须弥座与家具的束腰传统建筑的须弥座是佛教造像的佛座和佛教建筑的塔基,最初从印度传入中国。须弥座的结构分两个部分,上部和下部称为叠涩,是由数条直线组成,中间的收缩部分称束腰。早期造型简单,装饰较少。具体形象见于北魏云冈石窟的佛座、浮雕塔等。

随着佛教的传播,寺庙和石窟造像的不断增加,须弥座的样式也日渐复杂和多样。尤其是须弥座的中间———束腰部分,出现了立柱、力神、卷草、莲瓣、壶门等装饰图案。如: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的须弥座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束腰家具正是吸收了须弥座而创造出的家具新形式,同时须弥座对箱形壶门结构的家具也产生影响。

3.1.4 台基与托泥

中国古代建筑从立面来说,主要分为屋顶、墙柱构架和台基三大部分。台基是整座建筑的基础部分。除实用功能以外,兼具着重要的审美功能。对家具来说与建筑台基相当的就要属托泥了。托泥不仅创造了与四腿直接落地不同的新形式,同时也是加固四腿的连接和稳定的重要构件。在南宋以后,托泥下又出现了似龟形的小足,这种龟足不仅使整体造型变得更加轻,又可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这与建筑中承托立柱和墙体的台基功能“不谋而合”。

3.2 传统建筑结构与中式家具结构的一脉相承中国传统家具在结构形式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结构体系,又结合家具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分别在宋朝和明朝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家具的制造往往借鉴同时期流行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制作技术,从而在基本结构、接合方式、细部构件形式等许多方面与建筑一脉相承。

3.2.1 家具箱形结构到框架结构的转变箱形结构家具是我国传统木制家具的起点,主要用于坐具和卧具。由“框架”和“芯板”两部分构成。宋朝时期,矮型家具完成了向高型家具的转化。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又借鉴了我国木构筑中的“梁架”结构,完成了箱式壶门结构向梁柱式框架结构的转化。传统家具的框架结构由立柱和横木组成受力的框架,再嵌木板作围护分隔作用,受力合理,以榫接合为主要的连接方式。至明清,框架结构成为传统家具的基本结构形式。

3.2.2 榫卯结构的契合

传统建筑和家具都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由于木材具有一定的韧性,使榫卯结构的加工容易实现。榫卯在装配与拆卸的过程中不易受损,构件可以重复利用,具有精确的技术性和高度的科学性。早在7000余年以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氏族社会的遗址中,就已发现:方榫、圆榫、燕尾榫、双层凸榫及木板企口拼接等建筑榫卯结构。

榫卯技术的发明是木结构构造上的一个飞跃,并直接用于家具上,春秋战国出土的漆木家具中各式的榫卯结构就是最好的例证。

3.2.3 建筑的梁与家具的枨

传统木建筑由柱网、梁枋所组成的框架来支撑屋顶,中国古代家具沿袭了建筑的这种结构体系,间架清晰。“柱”和“梁”反映到家具上正是传统家具的主要构成元素:立脚和横枨。如桌椅的腿足常为圆形,即便为了足间横枨的连接,也只是在内部做成方形,券口与腿足连接组合的图形上圆下方。反映了根植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宇宙意识———“天圆地方”“象天法地”的思想[4]。这种做法和式样完全是仿效建筑的梁柱。

3.3 传统装饰元素的借鉴与写照3。3。1 建筑的棂格与家具的围子棂格在建筑中不仅起到了采光和空气流通的作用,而且极富有装饰性。在宅门、窗、隔扇、罩落等构件上,都能见通透的棂格。

常见的有山字纹、云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家具的各种围子与建筑中的各种棂格,使用的纹样如出一辙。最早在战国时期的大床上,已经使用了方格形的床围。

3.3.2 建筑的雀替与家具的花牙子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梁与柱相交处的托座,其作用是缩短梁的净跨距离,减小梁额与柱相接处的剪力,防止横竖构件间角度的倾斜,同时也是一种装饰构件。中国传统家具中的花牙子,在立木与横木的交角处,采用的类似替木的构件,也叫“替木牙子”。极富装饰性的花牙子是建筑中的雀替在家具中的变体,广泛使用在桌案、椅凳、屏架、花几、柜橱等各类家具上。

3.3.3 脊装饰与搭脑装饰

中国传统木建筑中,屋脊是建筑最高的轮廓线,而对于家具来说,椅、架等家具的最高轮廓线是搭脑。搭脑除了简洁明快的直线型,还有一些流畅柔婉的曲线。如,明式的灯挂椅、四出头宫帽椅都是其代表。在家具搭脑由高到低又反翘的走势中,不难看出与建筑屋顶轮廓线的惊人相似。此外,建筑屋脊上正吻及仙人走兽等部件,是对功能构件的艺术化装饰。而衣架、盆架、镜台等架类家具的搭脑两端常有相似的云纹、凤头、龙头或兽形等纹样,极富有象征装饰意义。由此看出,建筑文化与家具文化的关系基本是融为一体了。

4 结语

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家具是建筑的缩影,两者都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在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和家具文化。

中式家具与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同时也表达了社会及文化认知。

坦露着古代中国人寄自然环境于居住空间的人文体会和文化观照。只有对传统文化整体性把握和创新性传承,才能使中式家具在现代建筑中与其他非同源文化有机融合。同时也引发当代人们弘扬与开发民族艺术、文化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家冀.中国建筑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16.

[2] 胡中艳.曹 阳.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继承与发展[J].包装工程, 2009, 30(1): 158—159.

[3] 胡文彦.家具文化[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4.

[4] 何燕丽.传统家具装饰的象征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