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探析

广博吧 人气:6.4K
浅论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探析


  论文摘要:“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经过罗马的发展流传至今。公民具有特定的素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突出了高等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功能。文章首先浅析了公民应具备的素质,认为公民教育是以提高公民素质为中心的。在论述了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后,认为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提出实施公民教育应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最后对此观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人文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会上发表了著名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功能作出了明确阐述。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向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而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培养一流的学生,更要培养高素质的国家公民。由于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历来都只有“臣民”而无“公民”一说,中国公民意识先天就不足,但是面对现实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要求,我们不得不沉思如何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
  自2001年中国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4年郑州大学公民教育中心成立,这是国内首个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截止到2011年3月22日,以“公民教育”篇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共有1590条搜索结果,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有142条搜索结果。其中有对中外公民教育进行的比较研究,有对公民教育课程的研究,还有对公民教育内涵的辨析等。本文基于对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内涵的分析,从理论上提出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施的观点。

  一、公民应具备的素质

  “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经过罗马的发展流传至今。“公民”一词的希腊文为“Polites”,它是由城邦(Polis)一词衍生而来的,“城邦正是若干(许多)公民的结合”,“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公民的品德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在同一城邦里面,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各司其职,“城邦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公民既为各种职分相别的组成分子,他俩的品德就不能是单纯的同一品德。”由此得出,“好公民的品德就不能全都符合善人的品德。”这样引出善人的概念,“我们当说到一个优良的执政就称他为善人,称他为明哲端谨的人。”可见在优良的执政者身上体现的“明哲端谨”属于善人的品德。他又提出:“明哲(端谨)是善德中唯一为专属于统治者的德行,其他德行(节制、正义和勇毅)主从两方就应该同样具备(虽然两方所具备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由此可推论,明哲、节制、正义、勇毅是至善品德的典型代表,也是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里面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善人,好公民的品德不能全都符合善人的品德,既然公民与善良之人的要求不同,好公民的要求低于善良之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公民不一定在品德上至善至圣,却需要以善人的德性为追求目标。
  1998年《宣言》中对高等教育的任务和功能提出了17条展望,并在第一条中就提出了高等教育进行公民教育的要求,“能够满足人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负责的公民……使他们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和适应社会流动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有远见,有自身提高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民。本着公正的原则,把他们培养成维护人权、民主与和平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民。”[2]其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即:对社会负责,有远见,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维护人权、民主。
  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宣言》中对公民素质的要求进行比较,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反而具有较多的一致性:都要求公民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且对社会负责,维护民主的体制,爱国,强调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

  二、以提高公民素质为中心的公民教育

  以提高公民素质为核心的公民教育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是与民主共和国家相伴而生的”。蒸汽机的发明带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随之而来的经济大发展给资本主义的腾飞带来了强大的动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资本主义在政治上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政治上的自我治理,人格自由,要求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教育与政治一直以来就脱不了干系,政治统治者需要通过教育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那么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更多能够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具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权利意识,对国家更加认同的公民,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公民教育。但是在不同时间和地域内,公民教育的内涵都略有不同。
  “自从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教育就被赋予一种培育公民的使命:促进知情的、负责的、人道的公民的发展,增强公民参与民主的治理能力,增进公民对立宪民主的价值与原则的认同。”法国是“通过教授给学生诸如平等、民主、权利和义务之类的‘共和国价值观’,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其核心是要把年轻人整合进一个建立在启蒙运动精神和现代普遍价值基础之上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当中。”“当今加拿大的官方政策表示加拿大公民教育倾向于最高限度的解释,即主动公民观,强调公民的参与、有责任的主动公民。”
  从当今各国公民教育的内涵来看,中心还是放在提高公民素质上。而公民是从属于一定的政治体制之下的,因此公民教育的核心要求是政治上的自我治理。为了达到政治上的自我治理,则需以提高公民素质为途径。虽然岁月变迁,公民的概念和公民教育的内涵被不同时代所“着色”,但这一核心意义仍然存在。正如史密斯所说:“无论公民概念附丽再多其他因素,其核心意义依然是指在一个某种形式的民主政体下有权以某种方式参与政治的人。”

  三、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密切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公民教育的存在背景必须是民主的社会,没有民主的社会,公民就没有适合的生存土壤;没有民主的社会就不能称“公民”,而是“臣民”或者“奴隶”。民主社会毕竟需要由民主的人来组成,失去了人的集合,不能称之为社会。民主意识的觉醒要以人的自我觉醒为前提,而人的自我觉醒需要人文教育的熏陶。人文学科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研究的,人文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实施的教育,民主社会的建设必须依赖于思想上觉醒的人的成长,因此人文教育对公民教育责无旁贷,必须先从理论上来认识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探讨二者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