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造就毕业生校漂族

广博吧 人气:2.42W

香港《文汇报》近日载文称,随着大学连续多年扩招以及大学毕业就业率年年走低,内地各间大学周围形成一个毕业不离校,借助大学校园的各种设施继续生活在校园的人群,他们在学校在食堂吃饭,到图书馆学习,去操场踢球,在学校网吧上网。他们虽然早已不是学生,但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有名无份,因为他们已经毕业,只是出于各种原因促使他们继续留驻在高校周围。他们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这群人被称为“校漂族”。

就业难造就毕业生校漂族

据天津青年志愿服务队的调查统计,有过校漂经历的学生,比例居然高达70%。其中,有些学生成为校漂族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

 漂到哪里算哪里

校漂族的形成有各种原因,一种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就在学校附近租下价格比较低廉的民房,其余就借助学校资源生活。这类学生一般找到工作就会结束校漂,将近五成学生属于这类。这类学生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太好,找不到工作,心理压力很大,他们居住的环境条件很差,住房阴暗潮湿,租屋对他们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醒来就到学校去上网找工作,打球锻炼身体,甚至洗澡都靠学校设施来解决。

另外一个极端的学生是不愿参加工作。这类学生家境比较好,在校读书期间就是高消费学生,手机一年至少都换一次,这些人娇生惯养,厌恶每天朝九晚五的刻板工作,有的人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上班不满一个月就辞职返回到校园,校园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他们恋恋不舍,干脆就把校园当作自己的家了。他们每个月的生活来源靠父母供养,所借租的房屋条件也是比较好的,在大城市,父母供给这类学生的生活费,每个月都达三、四千人民币。其中有些人,毕业后根本就没去找过工作,觉得自己还没玩够,这部分人群属于拒绝长大的人群。

如校漂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方瑶,毕业后只是因为留恋校园生活,才选择了漂在学校里,用家里给的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错的房子,继续着她所“热爱”的校园生活。闲来无事时就去学校图书馆看书、上网,或者去教室旁听她感兴趣的课。等她自己漂得累了、厌倦了,再考虑出国留学,或者考公务员。“我想开着小车去上班。”方瑶笑着说,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没有学业压力,也没有工作压力,过得悠闲而自在。“有时走在校道上,想想很多同学都在为生计打拚,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据天津青年学院的统计数字,这部分人群在校漂族里占到6%,其中目前根本没有工作打算的,占3%。其余受访对象表示要找到自己喜欢和满意的工作才会结束校漂。问到他们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是怎么打算的?他们仍是一脸茫然,说谁知道呢?走到哪里算哪里。

校漂族中也有少数人不找工作是想自己创业,说给人家打工没意思,要趁年轻自己来创业。这些人因为基本生活来源有家庭支持,可以挖空心思去创业去寻找发财致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有的人毕业几年,已经屡战屡败了,家庭不但要支付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支,还要承担他们创业失败的亏损。这些人受了社会上所谓真正成功的人士四十岁就可以退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的蛊惑,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在四十岁之前要赚到足够的钱。

“落榜”一族搏命“考研”

校漂族里有三、四成的比例是考研人群。大学生供过于求,招聘单位就相应提高了学历要求,很多职位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研究生学历,这更促使了更多的大学生挤进了考研究生的人群,今年的统计显示,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比例已经达到32:1,有些人为了自己有更多时间来复习考试,毕业后干脆不找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个房,横下心来一心考研。这样不但复习备考的时间充裕了,而且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都可以为其所用。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伙人挎着书包,戴着耳机,面色凝重,行色匆匆往教室或图书馆里赶。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曾经“落榜”的考研一族。学校的体育馆、餐厅、影院等设施齐全,生活价格适中,对于仍是“无产阶级”的他们来说,经济上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尤其有的学生考了两三次都没考上,考研成了他们的搏命了。

如广东某高校2004届本科毕业生小高,在校时攻读的是计算器科学本科专业,但他从小的志愿是当一名成功的律师。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亲友一再灌输的“重理轻文”的思想,他选择了理科专业,上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一直没有放弃过从前的梦想,于是,他从大一开始便下定决心读法律硕士。

考研之路是历尽艰辛的,第一年闯关时,小高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败下阵来。这一失败的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失去了读研究生的机会,而更多的是严重影响了他找工作的心情。小高最后意识到为失败而介怀并不是明智之举,他认真反省了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备考时没有专心致志是失败的关键。小高决定留下来利用学校资源继续为考研而努力。

依赖心理何时可去?

“校漂”一年,小高承受着许多别人意想不到的心理压力,家人的不理解也让他十分苦恼。为备考拚杀的同时,他要为生活的经济来源而奔波。他说,校漂这种无名无份的`边缘生活迫使他时时产生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虽然在2005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小高最后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但他几经权衡还是决定接受调资,入读西部某高校的硕士专业。“大学四年当中我对生活的体验还比不上这短短的一年,它将是我人生履历中最可贵的一笔,我感谢‘校漂’,但是再漂下去我也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有专家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时充其量只能算作是青少年,由于他们依赖心理还未完全去除,难以承受从学生到社会人员角色转变时的压力,找工作时几次碰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显现出来了,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难把握好,这时,只好重回校园寻找依托。大学相对来说是个理想的小社会,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高额的经济消费,竞争与压力均充满良性。这些都是“校漂族”安全的心理保障。如果能够把“校漂”这段经历作为心理缓冲期倒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有规划地进行人生的定位对未来有个长远的指导意义,一旦他们像玻璃瓶里的跳蚤,碰壁之后只懂得退缩而不懂得调适,只把“校漂”当作逃避的栖息地,那么后果就会十分严重。大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努力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敢于在社会竞争中寻找人生的新起点,才有利于个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