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习心得: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广博吧 人气:4.46K

教师实习心得: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1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以前对这句话最大的感触主要还是来自于家庭,那时的自己单纯的只是父母的孩子;如今,当自己尝试着去接受自己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的另外一个角色——一名人民教师时,对于这句话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教师实习心得: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可能是因为自己现在的身份比较微妙,自己既是一个正在学习的大学生,也是一名实习语文老师,在体验的过程中自己一直在思考,有时候很困惑、有时候却很坚定,就像是走在一条单杠上,最后是不是能成功到达终点的那一头,其实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在行走的过程中一直在专注于脚下迈出的每一步,在行走中越来越坚定自己的目标,也越来越悟出了一些道理:关于自己、学生以及教育。

这一周主要的工作是带着孩子们做好期中考的复习、完成期中考试,复习的这段时间最主要的上课内容是讲解各种习题,在讲解习题的同时也是让他们对前段时间的学习进行回顾;在讲题的过程中必然得让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讲题的时候总会问他们为什么选这个选项,其他选项错在哪儿?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这周三下午第二节在给他们讲题的时候,他们的看法和我的出现了一点偏差,很高兴的是有同学表达出了他们的困惑,面对他们的困惑我选择用道理说服他们,一开始我说明原因时班级里绝大部分的同学开始动摇了自己原先的看法,倾向于赞同我的看法;原本这应该让我觉得有些满足,但是当我问他们有没有其他异议的时候,有两个同学仍然小声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于是我便鼓励这两个同学让他们起来反驳老师的看法;在这一个过程中,听到学生的理由自己重新又做了解释,但是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对这个解释并不是很认可,但是为了让课堂进行下去,我对同学们给你说有意见咱们下课可以再探讨,然后继续下一道题的讲解,但是有点尴尬的是下面的这道题中有一个选项和前一道题有一些共通的地方,着两个同学继续坚持咬着前面的题不放,坚持用前面的题来推翻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同时他们又找了一些参考书上对这句话的赏析对我的观点进行反驳;可以说,这节课上得很是尴尬,而且自己在讲解的过程中和他们就如同在争辩一样,因为意见不同不免情绪有些波动,当时的我脸都红了。这节课结束后我让他们在课下再想想这道题,然后下节课我会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

下课后我赶紧找到同一年级的两个语文老师和他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并上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老师们一开始也同意我的看法,但是听了我描述的学生的看法之后她们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不过最后还是统一了一个观点。过后我重新想了想这件事情,虽然被学生反驳时确实有些尴尬,因为学生说的有其道理所在,甚至自己也怀疑是不是自己想错了,如果是自己讲错了那岂不是在学生面前丢脸了;但是其实不管最后怎么样,他们做到了自己上课时反复强调的:你们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权威,就算是老师说的你们也要想一下再考虑是否接受。所以在当天上晚自习的时候我对他们提出了表扬,因为他们确实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在他们心中至少我这个语文老师和他们一样都是平等的,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像传统的教育一样,学生只会盲目地听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想作为一名施教者,在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并不应该为了所谓的树立威信而让学生们无自我判断地接受老师所说的任何一句话,威信的树立不是说这个老师有多凶,而是这个老师在专业素养上很厉害,能够对学生负责,做到爱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平等地和你一起去探讨每一个问题;虽然他们很多时候需要你去引导,但他们绝对不能失去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有思想,不能只是被动地去接受。

通过这件事我也明白了所谓“教育的力量”。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因为惧怕老师总是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而且不管是爸妈还是老师,他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你不准做······,你如果做了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他们很少能够和颜悦色地说明原因去让他们信服,然后孩子们只知道这件事做了之后会有可怕的惩罚等着他们,并不知道这件不能让他们做的事究竟为什么不能做,为什么不让他们做是为了他们好;所以有的孩子长大后不再害怕父母老师所谓的惩罚了,他们就开始体现出叛逆的那一面,父母、老师怎么管也管不住。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从小鼓励学生们独立去思考,让他们不要丧失作为人最基本的判断力,这样不管是谁说了这是对的或错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不至于被别人的言论牵着鼻子走。当然让孩子们有自己看法的同时有一个环节非常关键就是用道理说服他们,或者是说让他们去实践一下他们认同的这个不对的观点,实践自然会告诉孩子他自己该怎么做,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不要犹豫让孩子们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教师实习心得: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2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以前对这句话最大的感触主要还是自于家庭,那时的自己单纯的只是父母的孩子;如今,当自己尝试着去接受自己未很有可能成为的另外一个角色——一名人民教师时,对于这句话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可能是因为自己现在的身份比较微妙,自己既是一个正在学习的大学生,也是一名实习语老师,在体验的过程中自己一直在思考,有时候很困惑、有时候却很坚定,就像是走在一条单杠上,最后是不是能成功到达终点的那一头,其实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在行走的过程中一直在专注于脚下迈出的每一步,在行走中越越坚定自己的目标,也越越悟出了一些道理:关于自己、学生以及教育。

这一周主要的工作是带着孩子们做好期中考的复习、完成期中考试,复习的这段时间最主要的上内容是讲解各种习题,在讲解习题的同时也是让他们对前段时间的学习进行回顾;在讲题的过程中必然得让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讲题的时候总会问他们为什么选这个选项,其他选项错在哪儿?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这周三下午第二节在给他们讲题的时候,他们的看法和我的出现了一点偏差,很高兴的是有同学表达出了他们的'困惑,面对他们的困惑我选择用道理说服他们,一开始我说明原因时班级里绝大部分的同学开始动摇了自己原先的看法,倾向于赞同我的看法;原本这应该让我觉得有些满足,但是当我问他们有没有其他异议的时候,有两个同学仍然小声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于是我便鼓励这两个同学让他们起反驳老师的看法;在这一个过程中,听到学生的理由自己重新又做了解释,但是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对这个解释并不是很认可,但是为了让堂进行下去,我对同学们给你说有意见咱们下可以再探讨,然后继续下一道题的讲解,但是有点尴尬的是下面的这道题中有一个选项和前一道题有一些共通的地方,着两个同学继续坚持咬着前面的题不放,坚持用前面的题推翻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同时他们又找了一些参考书上对这句话的赏析对我的观点进行反驳;可以说,这节上得很是尴尬,而且自己在讲解的过程中和他们就如同在争辩一样,因为意见不同不免情绪有些波动,当时的我脸都红了。这节结束后我让他们在下再想想这道题,然后下节我会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

下后我赶紧找到同一年级的两个语老师和他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并上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老师们一开始也同意我的看法,但是听了我描述的学生的看法之后她们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不过最后还是统一了一个观点。过后我重新想了想这事情,虽然被学生反驳时确实有些尴尬,因为学生说的有其道理所在,甚至自己也怀疑是不是自己想错了,如果是自己讲错了那岂不是在学生面前丢脸了;但是其实不管最后怎么样,他们做到了自己上时反复强调的:你们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权威,就算是老师说的你们也要想一下再考虑是否接受。所以在当天上晚自习的时候我对他们提出了表扬,因为他们确实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在他们心中至少我这个语老师和他们一样都是平等的,可以在堂上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像传统的教育一样,学生只会盲目地听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想作为一名施教者,在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并不应该为了所谓的树立威信而让学生们无自我判断地接受老师所说的任何一句话,威信的树立不是说这个老师有多凶,而是这个老师在专业素养上很厉害,能够对学生负责,做到爱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平等地和你一起去探讨每一个问题;虽然他们很多时候需要你去引导,但他们绝对不能失去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有思想,不能只是被动地去接受。

通过这事我也明白了所谓“教育的力量”。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因为惧怕老师总是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而且不管是爸妈还是老师,他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你不准做······,你如果做了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他们很少能够和颜悦色地说明原因去让他们信服,然后孩子们只知道这事做了之后会有可怕的惩罚等着他们,并不知道这不能让他们做的事究竟为什么不能做,为什么不让他们做是为了他们好;所以有的孩子长大后不再害怕父母老师所谓的惩罚了,他们就开始体现出叛逆的那一面,父母、老师怎么管也管不住。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从小鼓励学生们独立去思考,让他们不要丧失作为人最基本的判断力,这样不管是谁说了这是对的或错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不至于被别人的言论牵着鼻子走。当然让孩子们有自己看法的同时有一个环节非常关键就是用道理说服他们,或者是说让他们去实践一下他们认同的这个不对的观点,实践自然会告诉孩子他自己该怎么做,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不要犹豫让孩子们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