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故事|定义你自已

广博吧 人气:2.73W

小编导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都是教育的结果,有时候真正影响我们的并不是学校中的正式的教育,而是自我教育,即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我们走的每一步路,做的每一个选择,过去的每一个经历,都构成了现在的我们。有时候这种选择是痛苦的和困难的,但是请坚定自己的心。

求职故事|定义你自已

认清自己的不足并坦然面对我是一个成绩很一般的学生,班级排名前50%左右,虽然排名不靠前,但是平均分还可以,约87分左右。

我的大学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且不断成长的过程,不断学着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大一时迷茫,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一度陷入抑郁情绪中,现在回想起来,那依然是一段灰色的日子,但是我依然庆幸有这样一段经历,走出来的我更清醒的认识了自己。我对于上课的态度始终都是兴趣优先,成绩次之,不会因为想要高分而主动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也没有在考试周中发奋读书,再加上有限的天赋,所以成绩平平。成绩出来当然会失落,尤其是每到评奖学金时作为宿舍里唯一一个没拿到奖学金的人那种感觉还是挺心酸的。我曾一度开解自己,别人成绩好只是因为他们更会考试一些,因此有好的结果,借此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现在回过头看,可能真的不是这样,自己在能力和天赋上和别人是有差距的,而且也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又凭什么说自己是优秀的呢。认清自己的不足确实帮助我过得更坦然,也更加真诚的面对自己,因为如果在一些方面你不如别人,说明总有另一些事,你会做得比别人好,所以关键是,找到这样的事,并定义你自己。对于我来说,应该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和热情,之前有说到,上课我一向是兴趣优先,遇到感兴趣的课真的会很认真的听,并且积极提问,积极思考。师大有很多好的资源,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遇到感兴趣的讲座,中文的英文的我都会去听,当然不会有学分,也不会帮助我提高专业课的成绩,所以不出去什么功利的考虑,单纯从知识本身出发,零零散散的知识和零零散散的讲座贯穿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活。这些讲座培养了我的人文素养,丰富了我的知识领域,拓宽了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在一些英文讲座中,通过与外国教授的交流,我对其思维方式和授课方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提高了自己的英文水平,萌生了出国读书的念头。事实上这些经历对我后来的出国学校申请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把握机会,坚定执行目标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谢2015年9月的自己,在香港教育学院到大埔中心的小巴车上,我做出了要申请香港高校研究生的决定。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仓促非常大胆的决定。因为在大四上赴港教院交换前我和家里商量的结果是在香港交换期间认真读书的同时准备考研。没错,边交换边考研听起来是一个特别荒谬的决定,因为我执着于在大学期间有一次交换的经历而家里面认为大四上很关键必须要全力准备考研,两方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决定。在去香港交换之前,家里面有很强的反对意见,那段日子也很难熬,没完没了的沟通,保证,将自己的想法跟父母阐述,强迫他们接受我的选择,其实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与家人对抗坚持自己的决定是及其困难的,与父母相抗争就像与过去的自己决裂一样痛苦,甚至很多时候我会想如此挣扎到底值不值得,是不是该听父母的话放弃交换。还好,我坚持住了,有时候这种坚持是值得的,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我和我的父母们都意识到我不再是属于他们的那个小女孩,到了他们该放手而我该独立的时候了。回到小巴车上大胆的决定,这样一个决定显然是我父母所难以理解和支持的。

首先,申请研究生院和国内考研的时间的重合的,意味着我很可能难以两方面兼顾,需要打破交换之前对父母的承诺放弃考研。其次,香港的研究生项目分两种,研究型和授课型,只有研究型有奖学金,考虑到我的家庭经济状况,我只能申请研究型,而研究型名额少,申请难度大,前几届同一学院申请的`师兄师姐几乎都没有成功,我没有任何把握能申请成功,只能放手一博。第三,如果无法成功申请到香港的研究生院,在加上放弃考研,意味着我在父母眼里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啃老且不听话的失败者,要知道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所以这种失败对我自尊心的打击和对他们的打击一样大。申请失败的话我就只能赶在2016年春季招聘时匆匆忙忙找工作,对于一个从来没考虑过找工作这一选择的我来说这同样困难重重。如果综合考虑成功的可能性并评估风险,显然这不是最优的选择,但尽管有诸多顾虑,我还是这样做了,原因很简单,我愿意追随自己的内心,我相信自己是优秀的,并且我愿意冒着失败的风险去证明它,我不想后悔,即便这听起来可能有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做了决定后就是实施这一决定了,有的时候我们以为实施一件事只需要从1数到10这样简单,但事实上,我们已经从1数到了100发现还没有做完这件事,所以可能当初这个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低估了申请的难度与复杂程度。如果在我申请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它成功率小且如此困难的话可能真的会放弃申请。当时已经9月底了,香港各大高校首轮申请的截止时间是12月初,也就是说,我需要在2个月内搞定所有的申请步骤,包括语言成绩,找推荐人写推荐信,联系导师,选择研究方向,写研究设计,更不要说其中还要上课、做课堂展示和写期末论文(香港学期基本在12月结束)。雅思之前在老家东北考过一次,均分6.5,口语单项最低5.5,因为口语成绩达不到其中一所大学申请的最低要求,所以要重新考。因为时间有限,在紧锣密鼓准备了一个月以后将英语成绩考到了7分,单项最低6.5,终于达到了申请的基本要求。然后就是找推荐人,要考虑推荐人知名度,研究领域与申请领域的匹配程度,对自己的熟悉程度,以及给学生写推荐信的意愿。最后我在北师大和港教院的对我印象比较好的任课教师中邀请了几位帮我写推荐信。在请老师写推荐信时当然会有犹豫,考虑被拒绝了怎么办,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但是申请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学会被拒绝,被感兴趣的导师拒绝,被想邀请的推荐人拒绝,甚至被花了很多时间申请的学校拒绝都是可能发生的事,关键是要不断被拒绝然后依然抱有希望并继续前行。接下来就是联系导师,因为香港研究型的项目以跟着导师做项目的形式为主,所以每一个申请者都必须找到愿意带自己的导师,我在有申请意向的学校的官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致的老师,发邮件询问其是否有收学生的意向,并附上自己的介绍。在得到积极回复,我开始着手写研究设计,大量阅读与该老师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撰写研究设计。用英文撰写研究设计并不简单,好在之前有参加过本科生学术科研项目,撰写过中文的研究设计,因此对研究设计的基本框架和逻辑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关键在于不断的阅读文献,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断丰富修改自己的研究设计,使其问题新颖,逻辑清楚,内涵丰富,言之有物。提交研究设计后2个月后收到了香港教育学院组织的网络面试通知。在面试时面试官问我如果被录取后读四年的博士,博士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我说我不知道,因为四年太长,一年前的我根本没有遇见到我会在这里参加这个面试。最后大家都笑了,我并不是在企图搪塞过去,一年前的那时候我还在为前途担忧,还在和家里谈判,还没有这样的勇气去冒险。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好在等待是值得的,在3月的一个明媚的下午,我终于拿到了心仪的PhD offer。

家庭很重要,但也不要过高估计家庭的影响我相信不论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的同学都会或多或少的考虑自己的家庭背景。当然这种背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文化上的,甚至是视野上的。我来自一个农村家庭,想要出国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选择。首先经济上,出国意味着会有一大笔学费,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其次是观念上,即便家庭可以勉强负担这笔费用,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农村父母的观念,对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且文化程度有限的父母来说,出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他们身边不会有这样的例子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种在心理和文化上的障碍甚至要大过于经济上的负担。在我文章前面的部分也论述了我和父母在面临未来选择上存在的分歧,以及我是如何克服这种分歧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在文章中我一直在说家庭,真实的情况是,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要比你想象的要大的多。你也会看到一个来自社会不利地位家庭的人想要突破资源的限制会需要面临怎样的风险,承受怎样压力,需要怎样的权衡。但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别让你的家庭变成了你的宿命,阻挡你的梦想,定义你的人生,有的时候机会来了,一定要做出值得做出的尝试。要知道,只有你,可以定义自己。

TAGS:求职 自已